溶解热的测定实验-大万科教 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18-06-05 14:13 实验五 溶解热的测定 一.实验目的 1、掌握量热装置的基本组合及电热补偿法测定热效应的基本原理,进一步巩固雷诺图解校正温度的方法 2、用电热补偿法测定KNO3在不同浓度水溶液中的积分溶解热 3、用作图法求KNO3在水中的微分冲淡热、积分冲淡热和微分溶解热 二.基本原理 1、电热补偿法测溶解热的原理 无机盐类的溶解,同时进行晶格的破坏(吸热)和离子的溶剂化(放热)过程。将杜瓦瓶看作绝热体系,当盐溶于水中时,有如下热平衡:
式中,K为量热计热容。 上述过程完成后,进行电标定,用电加热器加热,又有如下平衡:
左边是加热电功的计算。 由此可得: 由于在此两过程中,体系温度变化小,一般在1度左右。必须使用贝 克曼温度计或精密电子温差仪,才能读到千分位,达到实验的要求。 本实验也可以使用热敏电阻作为测温元件,它作为直流电桥的一个臂。热敏电阻因温度变化而电阻发生变化,电桥即有电势输出。用自动平衡记录仪记录,或经放大后由计算机采集、记录。 由于温度变化小,可认为电桥输出与温度变化成正比,ΔT∝I。这里的I为记录仪记录的变化值。如果以上两过程为I1和I2,可用下式计算溶解热。
由于杜瓦瓶并非真正的绝热体系,实验过程中实际有微小的热交换,必须对温差进行校正。采用外推法,从时间-温度曲线上反应前后平均温度的点引时间坐标的垂线,与反应前后温度变化的延长线相交,交点的距离即为I1和I2。
2、溶解热的类型及相互关系: (1)在热化学中,关于溶解过程的热效应,有下列几个基本概念。 溶解热 在恒温恒压下,n2mol溶质溶于n1mol溶剂(或溶于某浓度溶液)中产生的热效应,用Q表示,溶解热可分为积分(或称变浓)溶解热和微分(或称定浓)溶解热。 积分溶解热 在恒温恒压下,1mol溶质溶于n0mol溶剂中产生的热效应,用Qs表示。 微分溶解热 在恒温恒压下,1mol溶质溶于某一确定浓度的无限量的溶液中产生的热效应,以
积分冲淡热 在恒温恒压下,把原含1mol溶质及n01mol溶剂的溶液冲淡到含溶剂为n02时的热效应,亦即为某两浓度溶液的积分溶解热之差,以Qd表示。 图Ⅱ-5-2 温度校正图 微分冲淡热 在恒温恒压下,1mol溶剂加入某一确定浓度的无限量的溶液中产生的热效应,以 (2)积分溶解热QS可由实验直接测定,其它三种热效应则通过QS-n0曲线求得。 设纯溶剂和纯溶质的摩尔焓分别为Hm(1)和Hm(2),当溶质溶解于溶剂变成溶液后,在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偏摩尔焓分别为H1,m和H2,m,对于由n1mol溶剂和n2mol溶质组成的体系,在溶解前体系总焓为H, H=n1Hm(1)+n2Hm(2) (Ⅱ-5-5) 设溶液的焓为H′, H′=n1H1,m+n2H2,m (Ⅱ-5-6) 因此溶解过程热效应Q为: Q=ΔmixH =H′–H=n1[H1,m–Hm(1)]+n2[H2,m–Hm(2)]=n1Δmix Hm(1)+n2Δmix Hm(2) (Ⅱ-5-7) ΔmixHm (1)为微分冲淡热;ΔmixHm(2)为微分溶解热。根据上述定义,积分溶解热QS为 QS= 在恒压条件下,Q=ΔmixH,对Q进行全微分: 式(Ⅱ-5-9)在比值n1/n2恒定下积分,得 (Ⅱ-5-10) 式(Ⅱ-5-10)以n2除之 因 Q=n2QS n1=n2 n0 (Ⅱ-5-12) 则 将式(Ⅱ-5-12)、式(Ⅱ-5-13)代入式(Ⅱ-5-11)得:
对比式(Ⅱ-5-7)与式(Ⅱ-5-10)或式(Ⅱ-5-8)与式(Ⅱ-5-14)得: Δmix Hm(1)= 图Ⅱ-5-3 QS—n0关系图 以QS对n0作图,可得图Ⅱ-5-3的曲线。在图Ⅱ-5-3中,AF与BG分别为将1mol溶质溶于n01和n02mol溶剂时的积分溶解热QS,BE表示在含有1mol溶质的溶液中加入溶剂,使溶剂量由n01mol增加到n02mol过程的积分冲淡热Qd。 Qd=(QS)n02-(QS)n01=BG-EG (Ⅱ-5-16) 图Ⅱ-5-3中曲线A点的切线斜率等于该浓度溶液的微分冲淡热。 Δmix Hm(1) = 切线在纵轴上的截距等于该浓度的微分溶解热。 Δmix Hm(2) = 即 Δmix Hm(2) = 由图Ⅱ-5-3可见,欲求溶解过程的各种热效应,首先要测定各种浓度下的积分溶解热,然后作图计算。 三.仪器和试剂
四.操作步骤 1、将8个用牛皮纸折成的小漏斗编号,依次加入干燥好并在研钵中研细的KNO3,其重量分别为2.5g、1.5g、2.5g、2.5g、3.5g、4g、4g和4.5g,用分析天平称出准确数据。称量后将小漏斗放入干燥器待用。 2、杜瓦瓶中放入216.2g水,按图Ⅱ-4-1装好量热器。连好线路(杜瓦瓶用前需干燥)。打开电源,调节稳压电源,使电流为0.799A,电压5.93V。保持电流稳定,开动搅拌器进行搅拌。当水温比室温高0.5℃时,从加料漏斗开始加入第一份样品,同时数字温度温差仪采零,记录过程温度变化。当温度重新回到零点时,加入第二份样品,同时记录两次加样的时间间隔。按上述步骤继续测定,直至8份样品全部加完为止。最后一份样品加入后,数字温度温差仪回到零点,结束实验。注意,加料漏斗加料前后应加盖,以减少体系与环境的热交换。 3、测定完毕后,切断电源,打开量热计,检查KNO3是否溶完,如未全溶,则必须重作;溶解完全,可将溶液倒入回收瓶中,把量热计等器皿洗净放回原处。 五.注意事项 1、实验过程中要求I、U值恒定,故应随时注意调节。 2、固体KNO3易吸水,故称量和加样动作应迅速。为确保KNO3迅速、完全溶解,在实验前务必研磨到200目左右,并在110℃烘干。从漏斗加入时要尽量注意均匀加入,不要造成阻塞,也不要时间太长。 3、本实验应保证样品完全溶解,否则需要重做实验。 4、量热器绝热性能与盖上各孔隙密封程度有关,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盖好,减少热损失。 5、每一次加样时间都控制在采零位置,计算机才能准确处理数据,否则全部数据要手动处理。因此要准确记录两次加样之间的时间和溶解过程达到的极限温度。 六.数据记录和处理 1、根据溶剂的质量和加入溶质的质量,求算溶液的浓度,以n0表示: 2、按Q=IUt公式计算各次溶解过程的热效应。 3、按每次累积的浓度和累积的热量,求各浓度下溶液的n0和QS。 4、将以上数据列表并作QS-n0图,并从图中求出n0=80,100,200,300和400处的积分溶解热和微分冲淡热,以及n0从80→100,100→200,200→300,300→400的积分冲淡热。 七. 思考题 1、此量热计绝热效果有限,提出改进措施,包括量热计和操作过程。 2、如果不采用电标定的方法,解决量热器热容的问题,还可以使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? 3、本实验装置是否适用于测定放热反应的热效应? 4、设计由测量溶解热的方法求 CuSO4(s)+5H2O(l)=CuSO4•5H2O(s)的反应热。 八.讨论 1、本实验装置除测定溶解热外,还可以用来测定中和热、水化热、生成热、液体的比体积及液态有机物的混和热等热效应,但要根据需要,设计合适的反应池。如中和热的测定,可将溶解热装置的漏斗部分换成一个碱贮存器,以便将碱液加入(酸液可直接从瓶口加入),碱贮存器下端可为一胶塞,混和时用玻璃棒捅破;也可为涂凡士林的毛细管,混和时用洗耳球吹气压出。在溶解热的精密测量实验中,也可以采用合适的样品容器将样品加入。 2、本实验用电热补偿法测量溶解热时,整个实验过程要注意电热功率的检测准确,但由于实验过程中电压波动的关系,很难得到一个准确值。如果实验装置使用计算机控制技术,采用传感器收集数据,使整个实验自动化完成,则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度。 九.参考文献 1、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组,物理化学实验(第四版)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2年。
文章分类:
实验讲义
|